1. 代表人物:布洛卡、威尼克
2. 主要論點:藉由對個體大腦神經生理功能的了解,以推論解釋個體行為與心理歷程。
3.主要貢獻:
(1) 是一種研究心理學的技術,也可用來解釋行為與心理歷程。
(2) 對大腦分區專司的功能,提供進一步的了解。
(3)對行為異常者,提供診斷與治療的依據。
現代心理學有人提出「第四勢力」,指的是「超個人心理學」(第六感、超能力),但一般還是只談三大勢力。
只要在下面的表格中輸入你的稱呼與email,接下來30天, 你的email信箱每天都會自動收到7個來自《失落的致富經典》 的強效肯定語 只要利用空閒時間對自己重複這些肯定語,你也可以掌握 "致富的科學",啟動宇宙法則協助自己實現各種願望喔! |
1. 代表人物:布洛卡、威尼克
2. 主要論點:藉由對個體大腦神經生理功能的了解,以推論解釋個體行為與心理歷程。
3.主要貢獻:
(1) 是一種研究心理學的技術,也可用來解釋行為與心理歷程。
(2) 對大腦分區專司的功能,提供進一步的了解。
(3)對行為異常者,提供診斷與治療的依據。
現代心理學有人提出「第四勢力」,指的是「超個人心理學」(第六感、超能力),但一般還是只談三大勢力。
影響認知心理學:德國魏泰邁的「完形心理學」Gestalt Psychology
1. 研究「知覺」與「意識」的心理組織歷程,強調「部份之合不等於全體,全體大於部份之合。」
2. 發現「似動現象」--刺激本身並不移動而看似移動現象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.代表人物:奈塞、西蒙
2. 主要論點:
(1)對人類的的心理歷程做深入的入析
(2)理論架構為「訊息處理模式」(人類如何經感官接收、貯存、使用訊息的整個心理歷程),視人類為「主動」的訊息處理者。(不像行為主義者認為的「被動」)
3. 主要貢獻:
(1)對人類複雜的認知歷程,提出科學解釋。
(2) 已被廣泛運用於資訊管理、電腦軟體開發決策理論及諮商輔導中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ps. 認知行為治療於是誕」生 CBT cognitive behaviral Therapy〕
1.創始者:美國馬斯洛、羅嘉斯
2. 代表人物及研究:以正常人為對象,研究人類異於動物的一些複雑經驗。
3.主要論點:
(1)人生各時期的心理現為都為研究對象。
(2) 認為「自我觀念」是人格的核心,且主張人格的結構是動態的。
(3)對人性採「性善論」的看法,主張人的本質有發展道德的可能性。
(4)強調人性是可以建設的,注重研究「健全的人格」,導向自我潛能的實現。
4.主要貢獻:
(1)強調「以人為本」,將心理學的研究層次帶入一個新的境界。
(2)促使教育心理學、發展心理學(與精神分析論同)、諮商與輔導、心理治療的興起。
1.創始者:1896奧國佛洛依德
2.代表人物及研究:挖掘內在、深度的心理因素。另外榮格、艾瑞克森為代表。
3.主要論點:
(1)依據對病患的臨床經驗。(2)研究意識和潛意識。(3)追溯過去的歷史,探求目前行為構成的原因(決定論)。(4)強調人本能對以後行為發展的重要性,且將性的衝動視為人類主要的本能。(人性本惡)。
4. 主要貢獻:
(1)使心理學方面從片面轉向「整體行為」。
(2) 促使變態心理學、心理衛生、人格心理學、及發展心理學的興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被人文主義批評為「傷殘心理學」,因為研究對象主要為病人,不是一般人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精神分析論(心理分析論,深層心理學)
(1)人格結構觀:人格為一整體,分本我、自我、超我
(2)人格動力觀:三個我功能不同、目的不一所產生的內在促動力量,進而形成各種外顯行為。
(3)人格發展觀:人格發展五期-口腔期、肛門期、性器期、潛伏期、兩性期。
(一)(新)行為學派(行為論) (第一勢力)
1. 創始者:1913美國華森
2. 代表人物&研究:以實驗室研究為主要方法,分析動物的學習行為,從動物掄論人類。
(1)巴夫洛夫的「條件反射」實驗中,讓一隻狗聽到一聲鈴聲後,就給牠食物,狗在聽到鈴聲後,本能地會聯想起食物,並流下興奮的口水。(古典制約學習)
(ps.在美國電視劇《迷失》(LOST)中,就有這樣一個實驗場地,這是針對人的動物性進行測試的一個鐵籠子,裡面有食物,電擊和按鈕。而被測試者,總能在被電擊之後,憑本能做出選擇——其結果與巴夫洛夫的那隻狗所做的選擇並無兩樣。)
(2)桑代克的學習三定律即是練習律、準備律和效果律(Thorndike’s Laws of Learning)。桑代克根據「迷籠中的貓」實驗,提出聯結學習理論。貓在迷籠中學會拉環取食前,有多次嘗試行為,初次正確行為是偶然的,經過重複歷程後,貓學會立即拉環做出正確反應。其理論又稱為聯結主義,不採取刺激代替的原理去建立刺激反應的聯結,而是在動物多項反應中,選定欲增強者,在個體每次反應後給予獎賞,從而加強其以後重複出現的機會。更進一步,桑代克提出影響刺激與反應關係建立的法則有三:練習律、準備律和效果律。練習律是刺激與反應的連結,隨練習的次數而定。準備律是刺激反應的聯結,隨個體身心準備狀態差異而異。個體在需求狀態下反應時,將因反應而獲得滿足,有過滿足的經驗,其後在相同情況下會出現相同反應。效果律是刺激反應的聯結,視反應後是否能獲得滿足的效果而定。對預先設定的刺激表現反應,反應後獲得獎賞,則使刺激反應聯結增強。 (嘗試錯誤學習)
(3)斯肯納操作制約(operant conditioning)又稱工具性制約(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),最著名的實驗依據為大白鼠壓桿實驗。其實驗原理為將 老鼠關進箱內,箱內設置一個桿子,老鼠肚子餓在內探索掙扎,誤觸了桿子食物掉出來,接下來老鼠肚子餓時就會四處探索,在之中又誤觸了桿子,經過多次的探 尋,老鼠漸漸知道當牠觸碰桿子,就會有食物掉落,只要牠肚子餓就會去壓桿,老鼠因為食物的增強,進而不需要到處探索,就知道去壓桿取得食物,老鼠在實驗中學會了壓桿這動作。由於老鼠按槓桿的反應中,按壓槓桿變成了取得食物的手段或工具,故稱之為〝工具制約〞。
衍生出來的學習原理─增強作用〈reinforcement〉
操作性行為(即學習)不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發,而是由有機體自己表現出來的行為,經由改變其行為結果來改變行為,行為發生時,使用增強物後行為得以獲得增強,進而強化行為之繼續出現,進而建立行為。所謂增強作用,就是使個體行為重複出現的機率因而增加的一種措施或是一項安排。(在幼稚園中,則是常常運用貼紙、糖果、餅乾來增強孩子的行為。)
增強技術之運用
增強技術之運用又可以因為其施予的方式而有所不同,可以是因為施予時間而有所差異;也可以是因為強化物施予的方式而有所不同;以及部分增強依據反應時間和反應次數而有所不同,其說明如下所示:
(一)在增強技術中,會依據強化物施予的時間來區分,可分為立即增強及延宕增強,其說明如下所示:
1、立即增強:個體表現正確反應後,立即給予獎賞。例如:答對問題,馬上擁有貼紙一張
2、延宕增強:個體表現正確反應後,經過一段時間在給予獎賞。例如:答對問題,老師到下課後,才給予貼紙獎勵。
(二)依照強化物施予的方式來區分,可分為連續強化及部分增強,其說明如下所示:
1、連續強化:個體表現正確反應後,均給予增強物。例如:答問答題時,全部答對,可以獲得10分。
2、部分強化:個體表現正確反應後,只選擇一部分反應給予增強物。(例如:答問答題時,前半部答對,給予5分,後半部答錯,不予計分。)
(三)依照部分增強的方式,係根據反應時間和反應次數而定,又可分再細分,其說明如下所示:
1、固定時距式增強:固定時間下,對行為進行增強。例如:段考。
2、變動時距式增強:不固定的時間下,對行為進行增強。例如:抽考。
3、固定比率式增強:固定比率下,對行為進行增強。例如:按件計酬宅急便。
4、變動比率式增強:不固定比率下,對行為進行增強。例如:賭博、樂透。
3. 主要論點:
總言而之, 個體一切行為的產生與改變,均繫於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關係。
細而言之,(a) 只能研究外顯行為。(b)集多個個體反應可知整體行為。(c)個體行為不是由遺傳、而是受環境影響被動學習。(d)經由動物實驗推論一般人的行為。
4. 主要貢獻:
(a)確定「外顯行為」為研究題材。(b)嚴密的實驗方法,使得心理學有資格被視為「科學」之一。(c)影響現代的學習心理學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被人本論(人文主義)第三勢力嘲諷為「幼稚心理學」,認為用動物或小孩的行為來推論一般人的行為是不恰當的。
ps.:剛好每個代表都有動物實驗,依序為、
、
,放上圖片比較好記…
一成優質波動可以控制另外九成波動
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現象,都是波動原理。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說明:物質就是能量,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由振動粒子所組成,而這些粒子各有固定不同的振動頻率。佛陀早在三千多年前,就發現了這深奧的道理:「宇宙萬物皆能見聞覺知」。
能量波動看不見,但相同的波動會產生共鳴;不同的波動會互相排斥;交會時的波動如同陣陣漣漪,好的波動可以控制不好的波動--只要一成的物質發生同一波動,就可以影響改變另外九成的同類。
據說日本的辛島有許多猴子,科學家們做了一個實驗,每天丟地瓜給猴子,猴子也就把地瓜連土一起吃。有一天一隻猴子無意中把掉在河裡的地瓜撿來吃,發現這麼地美味,之後就會把地瓜拿到河邊洗一洗才吃。其他猴子看了也紛紛學會清洗地瓜‥‥。
當洗到第一百隻猴子時,兩、三百公里外其他島上的猴子也開始清洗地瓜了。而這些島與島之間並不相通,猴子也沒有被帶到其他島上去。科學家嘖嘖稱奇,原來心力無限量,不用任何媒介,就把洗地瓜的知識傳達無涯無界。
這就是集體意識!心念的力量超越時空,千萬不能小看自己,一顆善念的種子足以創造出一片森林。
在東方,瑜珈指的是「合而為一」,和整個宇宙合為一體,最後成為以人類樣貌出現的神。瑜珈的其中一種,叫做虔誠瑜伽(Bhakti yoga,或信仰瑜伽,其意為心無二念的朝向;虔誠的呼喚著),指的是完全地愛上你渴望的那個目標,以致於你和你的目標融合了。在這些時刻,你進入一種不受時間影響的啟發狀態,而且你能了解到所有事情的神性。
有很多不同的瑜珈,但是符合這一本書的瑜珈,是虔誠瑜珈。你怎麼找到你靈性的道路?虔誠瑜珈是個不錯的方法。再提醒一次,這是關於找到你喜愛的事,而且將你自己完全地投入到其中,好讓你和它能成為一體。那是一個超然的境界。你喜愛的物體可以是佛祖、耶穌、你的配偶、你的工作—你喜歡的物體是什麼不重要;重點是你如何完全、全心全心地愛上它。如果是籃球的話,你能不再只是玩遊戲而已,你就是那個遊戲。那是靈性上和改變的狀態。當你選擇你很喜愛的東西,你們之間區別的界限就模糊了,而且成為一體。你完全地融入一個統一的整體。如果你看得長遠,以及努力看每件東西的話,就將發現你甚麼都找得著。(第10章第24章)
第一階段 呼吸Yoga
第二階段 養生Yoga
第一式 海浪式
第二式 孔雀式
第三階段 有氧Yoga
第三式 招財貓式
第四式 啄木鳥式
第四階段 深層Yoga
第五式 大日如來式
第六式:站立祈禱式
第七式:大樹式
第八式:勇士式
第九式:站立扭轉三角式
有一位元求職青年,應聘幾家單位都被拒之門外,感到十分沮喪。最後,他又抱著一線希望到一家公司應聘,在此之前,他先打聽該公司老總的歷史,通過瞭解,他發現這個公司老總以前也有與自己相似的經歷,於是他如獲珍寶,在應聘時,他就與老總暢談自己的求職經歷,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,果然,這一席話博得了老總的賞識和同情,最終他被錄用為業務經理。這就是所謂的名片效應。
也即兩個人在交往時,如果首先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,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,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,更願同你接近,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。
在這裏,有意識、有目的地向對方所表明的態度和觀點如同名片一樣把你介紹給對方。
恰當地使用"心理名片",可以儘快促成人際關係的建立,但要使"心理名片"起到應有的作用,首先,要善於捕捉對方的資訊,把握真實的態度,尋找其積極的、你可以接受的觀點,"製作"一張有效的"心理名片"。其次,尋找時機,恰到好處地向對方"出示"你的"心理名片",這樣,你就可以達到目標。
掌握"心理名片"的應用藝術,對於人際交往記憶處理人際關係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。
李女士是某公司公關部經理。她聯繫頗廣,出師必勝,為公司立下赫赫戰功。公司的原料奇缺,材料科的同志四處奔走,卻連連碰壁,而李女士外出聯繫,不久問題便迎刃而解。公司資金周轉嚴重失靈,急需貸款,急得總經理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。又是李女士風塵僕僕,周旋於銀行之間,竟獲得貸款上百萬元。李女士因此備受領導器重,工資、獎金一加再加。有人試圖總結李女士成功的秘訣,發現她除了具有清醒的頭腦,敏捷的口才,豐富的知識和閱歷,接物待人靈活之外,和她端莊的容貌、嫻雅的儀錶也有很大的關係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男營業員接待女顧客,一般要比接待男顧客熱情些。上述李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於:如今的社會還是一個男性占很大優勢的社會,外出辦事多數要和男性打交道,由女性出面較為順利,這便是心理學上所謂的"異性效應"。這種現象是建立異性相吸引的基礎上的。
人們一般比較對異性感興趣,特別是對外表討人喜歡,言談舉止得體的異性感興趣 ,這點女性也不例外,只不過不如男性對女性那麼明顯。有時為了引起異性
注意,男性還特別喜歡在女性面前表現自己,這也是"異性效應"在起作用。不過"異性效應"不能濫用。女性外表漂亮,討人喜歡,如果再加上交往得當,在異性
面前辦事容易,這是正常的;反之,若為達到某一目的,用色相去引誘別人那就不道德了。男性對異性,尤其是年輕漂亮的異性熱情些,客氣些也無可非議,但把異性當作刺激,想入非非,讓人感?覺"色迷迷"的,就超過限度了,因此,與異性接觸要把握住"度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