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皮亞傑,20世紀、瑞士
初生到後兒童期約12年,(2, 7, 11 分成四階段),採用觀察法
認為人類的智力發展是基模、順應和平衡三個因素交互作用的歷程。(順應又分為同化和調適)
*四個時期
階段 | 期限 | 意義 | 特徵 |
感覺運動期 | 0~2 | 透過自己的感覺與動作,認識周圍的世界 |
(1)從被動到積極有意義的反應。 (2)物體恒存概念 (3)延宕模仿 (4)A-not-B效應 |
前運思期 | 2~7 | 開始始用語文或符號進行思考 |
(1)自我中心主義 (2)單向思考 (3)以直覺了解事物 |
具體運思期 | 7~11 | 能按具體事例從事推理思考 |
(2)理解可逆性的意義 (3)具對事物分類能力 (4)有序列的概念 |
形式運思期 | 11~ | 能運用抽象的邏輯推理思考、解決問題 |
(1)能用抽象符號從事思考 (2)能作假設--演繹思維 (3)能利用原理原則解決問題。 |
皮亞傑的貢獻:
(1)採用新方法(三山問題),從觀察兒童生活活動中了解兒童。
(2)建立系統理論,以4個時期來說明。
認知發展論的缺點:
(1)測試情境鬆散、結構、控制不夠嚴謹,論斷流於主觀。
(2)低估了各階段兒童的能力。
(3)研究層面缺乏代表性,未能涵蓋人類認知發展的重要層面(只到12歲)
(4)取樣人數過少,(3位兒重),缺乏代表性
(5)從理論預測個體行為有困難。
(6)某階段的思維在不同作業上的表現不一致。
(7)經訓練之後可學到不同階段的概念。
在教育上的意義
時機:獲益最佳的時機是一個階段轉換到另一階段時,才能事半功倍。
情境和老師的角色:最理想的教育情境是能夠引起個體的失衡狀態,促使個體因失衡而再學習;老師協助建一個自發學習的環境。
全站熱搜